踏足重庆,这座笼罩在薄雾中的山城,现代的高楼与历史的遗迹交织并存。工作之余,感受了黄色法拉利上下起伏的道路,坐上了李子坝穿墙的地铁,晚风里全是麻油红锅的香气,也追寻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一次精神的洗礼。
周公馆:于无声处听惊雷
与想象中的恢弘不同,周公馆只是一座藏于市井街巷的三层小楼,朴素而安静。然而,当你走进它,便能瞬间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场——那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智慧与从容。
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所在地,是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房间狭小,陈设简陋,一张旧书桌、一部老式电话、几把藤椅,几乎就是全部。我站在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想象着在这样一个方寸之地,他如何运筹帷幄,以超凡的智慧与魄力,同各方势力周旋,维系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危局。
窗外的嘉陵江依旧奔流,而窗内,仿佛仍能听到他们为了民族存亡而低声讨论、奋笔疾书的声音。这里没有硝烟,却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战场。它代表的是一种力量:不是张扬的武力,而是信仰的坚韧、思想的深邃和人格的魅力。在周公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伟大,是在黑暗笼罩下,依然坚定点亮并守护着希望之火的崇高。
渣宰洞:炼狱中的信仰之光
如果说周公馆是“文战场”,那么渣宰洞便是真正的“炼狱”。从周公馆到渣宰洞,仿佛从希望的堡垒步入了绝望的深渊。这里阴森、潮湿,高墙与铁丝网隔绝了阳光与自由。
一间间狭窄的牢房,冰冷的铁镣,触目惊心的刑具……这一切都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惨烈。然而,最震撼我的,并非敌人残忍的刑罚,而是革命者在酷刑与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可摧毁的信仰。
墙上模糊的诗句——“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灵魂。在渣宰洞,我看到了江竹筠(江姐)的坚贞不屈,看到了蔡梦慰用鲜血写就《黑牢诗篇》的悲壮。他们的肉体被囚禁、被摧残,但他们的精神却冲破了这人间地狱的桎梏。
那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是对一个崭新中国的无限向往,是对“人民终将成为主人”这一真理的笃信不疑。正是在这最黑暗的地方,人性的光辉与信仰的力量绽放得最为璀璨。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红岩精神”——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
从历史走向未来
走出渣宰洞,重见天日,恍如隔世。小雨淅淅沥沥,青山依旧,而我的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
周公馆与渣宰洞,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山麓;一个代表着智慧与希望的坚守,一个象征着牺牲与信仰的绝唱。它们共同构成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完整图景。正是因为有周公馆里不懈的斗争与奔走,才让更多人看到了方向;正是因为有渣宰洞里宁死不屈的鲜血与呐喊,才唤醒了更多沉睡的灵魂。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览,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寻根。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和平、自由与尊严,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无数先辈用他们的青春、热血与生命铺就的。
作为后来者,我们或许不再需要经历那样的血与火,但那份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却应被我们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保持良知,心怀家国,这便是对红岩精神最好的传承。
李玲
2025年10月21日